社会

2023-07-24 更新

1 保险

我们常说的五险一金是指:

  • 五险
    • 医疗保险
    • 养老保险
    • 生育保险
    • 失业保险
    • 工伤保险
  • 一金
    • 住房公积金

社会保险有两个独立的系统。

  • 城镇职工社会保险
    • 五险一金,包括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、生育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。
    • 打工人员缴纳,个人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。保险类个人占比小,用人单位占比大。公积金双方均摊。
    • 最低缴费基数一般是当地平均工资的 60% ,最高缴费基数一般是当地平均工资的 3 倍。
  • 城乡居民社会保险
    • 二险,包括医疗保险、养老保险。
    • 待业人员缴纳,个人全部承担。

1.1 医疗保险

与社会保险系统对应,医疗保险也有两个系统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能转换成城乡居民医疗保险,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不能转换成城镇职工医疗保险。

  •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
    • 打工人员个人缴纳工资的 2% ,用人单位缴纳工资的 8% 。
    • 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工资的 8% 。
    •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,男性缴满 25 年、女性缴满 20 年,即可终身享受。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未缴满年限的,可以一次性补齐,也可以一年一缴,直到缴满。已缴满年限未退休的,必须继续缴纳。
    • 起付标准低,报销比例高。
  •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
    • 250 元/年,缴 1 年保 1 年。
    • 新生儿也可以缴纳,且有追溯报销期。
    • 没有退休待遇。
    • 起付标准高,报销比例低。

医疗保险账户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,报销费用部分由个人账户支付,另一部分费用由统筹账户支付。

医疗保险报销条件:

  1. 指定医院(医院等级越高,报销比例越低)。
  2. 指定目录,包括药品目录、诊疗项目目录(检查费、治疗费、手术费)和医疗服务设施目录(床位费)。

一次报销有上限。大病可以二次报销,二次报销也有上限。连续缴纳时间越长,上限越高。

异地就医备案需要《长期异地就医等级备案表》或登录微信小程序“国家异地就医备案”。能否报销,依就医地;报销多少,依参保地。

在主治医生和医院的同意下,并给你开具了“转诊医院证明”,才能使用社保卡报销。

异地转移需要《社会保险参保交费凭证》,建议上网办理。

1.2 养老保险

  •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
    • 个人缴纳工资的 8% ,用人单位缴纳工资的 16% 。
  •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
    • 自行选档。

1.3 生育保险

生育保险可以固定金额报销生育期间的各项费用。配偶允许享用对方的生育保险。注意报销有时间限制。

生育补贴 = 上年度单位人均缴费工资 ÷ 30 × 产假天数

国家统一规定:女性有 98 天产假,酌情增加;男性有 10 天陪产假。

生育补贴免税,由国家发放,但与用人单位的产假工资不能同时领取。

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的合并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。

1.4 失业保险

主动离职不能领取失业补贴。

1.5 工伤保险

略。

1.6 住房公积金

缴纳比例在 5% ~ 12% 之间自行选择。

公积金贷款比商业贷款利息低得多。大部分城市个人最高贷款额度都是 50 万。每人只有两次贷款机会。

贷款额度 ≤ 公积金账户余额 × 当地倍数

值得一提的是,公积金还可以支付大病医药费。

2 纳税

纳税年度为自然年。

2.1 税率

综合所得包括工资薪金所得、劳务报酬所得、稿酬所得、特许权使用费所得,按年计算,适用 3% 至 45% 的超额累进税率。

经营所得,按年计算,适用 5% 至 35% 的超额累进税率。

其它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所得、财产租赁所得、财产转让所得、偶然所得,按月或者按次计算,税率为 20% 。

2.2 税额计算

专项扣除指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,不包含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。

专项附加扣除有:

  • 子女教育
    • 1000 元/人月
  • 继续教育
    • 400 元/月
    • 月数 ≤48
  • 大病医疗
    • 15000 ~ 95000 元/年
  • 住房贷款利息
    • 1000 元人/月
    • 月数 ≤240
  • 住房租金
    • 1500/1100/800 元/月
  • 赡养老人
    • 2000 元人/月
  • 婴幼儿照护
    • 1000 元/人月
应纳税所得额 = 纳税年度收入额 - 60000 - 专项扣除 - 专项附加扣除 - 其他扣除

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应纳税所得额
税额 = 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960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960000) * 45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96000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660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660000) * 35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66000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420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420000) * 30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42000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300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300000) * 25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30000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140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140000) * 20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140000
if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> 36000:
    税额 += (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- 36000) * 10%
   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= 36000
税额 += 剩余应纳税所得额 * 3%

2.3 预缴和清缴

纳税人 = 所得人
扣缴义务人 = 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

扣缴义务人按月或者按次预扣预缴,纳税人在次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内汇算清缴。